欧洲杯 BetVictor Sports(伟德体育)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这一举措适应了全球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潮流,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未来竞争力打下了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总结有关经验和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本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发布的关于K-12人工智能课程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开发并实施了K-12人工智能课程。2023年新加坡政府发布《以科技推动教育转型2030年总体规划》,“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发展”成为规划的五大战略之一,政府为学校提供包括课程在内的资源以支持所有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2024年4月,韩国教育部门提出到2025年,逐步引入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教科书。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新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对学生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关注能力发展,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通知》提出,小学低年级注重感知与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高中阶段聚焦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分层次设计课程内容,与国际上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探索不谋而合。芬兰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数字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作为学生数字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能力的发展应该从早期教育开始,并且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深入。当前全球范围内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类:人工智能基础,伦理和社会影响,理解、使用和开发人工智能工具。而这次《通知》提出的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不仅指明了需要构建分阶段课程体系,还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要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有利于学校将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和社会影响等议题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强化跨学科与实践导向,创新教学模式。《通知》提出推广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任务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已有的国际经验表明,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和实践导向。芬兰通过编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项目等跨学科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学校需要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优化课时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打造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普适化、泛在化资源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当前,开放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做法被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本次《通知》提出,通过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方式,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普适性。学校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此外,需要加强不同地域、学校间交流,鼓励教师交流创新教学模式,提炼富有成效的典型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经验。
面对师资问题,欧盟通过开发、使用SFT工具(智能教师自评工具),通过自我反思、评估来支持教师数字能力的发展;新加坡则建立专门的师资认证体系,将具备人工智能背景的专业人士纳入兼职教师队伍。2022年,我国出台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根据相关文件,各地各校需要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引进符合条件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专业化教师队伍力量。